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各地资讯

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研班教学综述

发布时间: 2013-03-26作者: 阅读:

植根民族传统,融入时代精神,创作精品力作 ——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研班教学综述

陈立红

 

  2011年小雪前夕,北京的初冬已寒气袭人,坐落于校园西北面的中央民族大学美术馆一层会议室却温暖如春。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和中央民族大学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研班开学典礼隆重举行。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鄂义太、副校长艾比布拉及美术学院院长殷会利、党总支书记何川及部分师生代表,与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的包括有藏、满、壮、回、蒙古、维吾尔、柯尔克孜、纳西、仫佬九个民族的18位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聚集在这里。

 

   

    首届高研班是中国美协落实建设文化强国目标和加大青年美术家培养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拓展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美术创作和研究人才积累的渠道。首届高研班的开办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意义,一是高研班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和中央民大首次共同主办;二是高研班的开办标志着我国少数民族美术事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美术家队伍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三是班上学员均来自各少数民族地区基层,自身也是少数民族,了解自己的民族,可以深入进去成为真正的少数民族美术创作者。总体来看,高研班学员民族生活积累丰厚,有一定的创作潜力,对艺术的信念坚定执著,但在创作中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如何加强绘画基本功训练,如何突破和提高自己的认识,如何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如何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来看待本民族和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并把这种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如何把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感受和思考转化为优秀的美术作品……
 

 

  为此,中国美协和美术学院从高研班的教学指导思想到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都进行了认真的构思设计,为高研班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承担高研班教学任务的美术学院是目前全国最重要的培养少数民族高级美术人才的教育基地,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不懈的耕耘和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培育少数民族美术人才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所以在高研班的课程设置上体现出了系统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半年来,美术学院先后为高研班精心安排了人物写生与造型研究、工笔人物画技法与写生、写意人物画技法与写生、中国画色彩技法的开拓、中国花鸟画技法、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少数民族主题美术创作研究等专业课程。在教学形式上,既有课堂教学,也有课外教学;既有研讨交流,也有观摩学习和采风写生;既有专家讲授,也有名师具体辅导;既有临摹训练,也有创作指导。

  一、课堂训练,名师辅导

  在课堂教学中,美术学院有步骤地安排了三个阶段的教学内容:第一阶段为人物写生训练。意在加强和提高学员们对人物造型艺术规律的认识,通过写生、速写、默写的训练进一步掌握人物的结构与造型特点,探索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同时提高默写、意象造型的能力,并在具体写生中了解各少数民族服饰与人物特点。第二阶段为中国画技法开拓。重点训练学员对中国画传统技法、笔墨语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把握能力。同时,在对作品构思与内涵的深入挖掘基础上,加强对画面整体结构和表现技法的驾驭能力,加强中国画创作手法的创新能力。第三阶段是学习少数民族美术史与少数民族美术创作理论。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以此提高学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在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为美术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为高研班授课的老师,都是公认的专家名师,他们各有其不同的经历和思考,有鲜明的时代艺术主张,有一整套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他们没有名师架子,只有名师风范。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感动了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学员们。

  周秀清老师是为学员上课的第一位老师。每个学员至今都无法忘记第一次见到周老师的情形,那天上午她带领全体学员参观民族博物馆,她生动活泼的讲解打开了学员们认识民族文化的视野,开阔了胸怀。每次写生前,周老师都很耐心地给大家讲解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习惯以及民族服饰特点,分析人物整体动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员去体会人物造型特点与绘画语言。周老师给大家授课认真负责,她每天早上必定在8点前到达教室,提前借好民族服装并安排模特穿好。课堂上她根据学员不同的特点进行指导示范,对作业逐一点评,深入剖析,帮助大家理解和感受写生对象,鼓励大家勇于探索。她严谨豁达、宽容谦恭的为人深深感染了每位学员,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刘秉江老师是以表现少数民族题材著称于当代画坛的著名画家,也是深受学员尊敬和爱戴的老师。上刘秉江老师的课,你不服都不行,课堂上15分钟的时间他就轻松地把人物的形神准确捕捉下来,凭着一支笔、一根碳棒,两周下来,他的速写本就增加了明显的厚度。他一再强调画画就是要动手,任何时候都要多画速写,多练笔,主张不要对着照片画,而是通过手眼亲自体会,练习手眼的捕捉能力,班里学员们绘画水平虽然各有长短,但刘老师对每个学员都细致入微地辅导,鼓励的话充满了温暖,大家的写生水平提高很快。课堂上听刘老师讲课,课后很多学员还经常主动请教刘老师,即使换了课程,他也总是抽时间到教室辅导大家的创作。几周的相处,学员们和刘老师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师生间的情谊真切深厚。谦和敦厚,有儒家风度的李魁正老师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特殊学者,也是一位在社会上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他把自己几十年在创作中积累的成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们,他思维独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深深地影响了高研班每位学员。半个月的教学中,李老师几乎每天上下午都在教室里为学员们授课,一起探讨交流。无论是花卉写生教学,技法讲授示范,还是中外经典作品分析,课堂专题讲座和外出观摩作品,他总是保持认真的态度,在教学中对学生充满热情,给予鼓励。李老师提出的“打通古今,融通中西,以现代造型观念与语素植入中国画创作”的主张,启发了大家的艺术思维,大大拓宽了学员们的创作思路。 身为美术学院院长的殷会利老师,无论院里的工作多么繁忙,都不会耽误高研班的教学,对待高研班学员他始终持以多指导、多鼓励、多关心的态度,尽最大能力为高研班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应该说高研班今天得以开办与殷老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殷老师注重对人物神态、画面结构和表现技法的训练,要求大家尽可能地发挥对造型、对笔墨的理解和追求,探索写实、写意人物画造型的规律特点,并坚持结合写生为同学们示范讲解,他在课堂上面对模特时的“焦墨意写”实践,体现了人物写生方法的新理念,他提倡用写生去捕捉、去体会、去创构,拓展水墨技法的表现空间和表现手法,从写生中直接进入创作的思想让学员们受益很大。

  范新国老师对艺术有着敏锐的眼光与犀利的智慧,他系统地研究过中国花鸟画发展史及传统技法,对画面的位置经营有着深刻理解,且十分重视传统笔墨语言。范老师对古代经典作品十分熟悉,有独到的见解,他在课堂上结合画册中的经典作品讲解和示范或评讲作品时总是循循善诱,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他对传统体味之深,令学员们倍加佩服,同时让我们意识到深入传统的必要性。

  第一次见到乐观自信的付爱民老师,竟会感到如此的熟悉。他在讲解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时,对古代的少数民族美术经典之作有着精辟的剖析,对古代少数民族画家的生活背景十分熟悉,如数家珍,讲解起来,鲜活有趣。我们惊叹他惊人的记忆力,我们更钦佩他那份严谨治学的态度与对待民族艺术的热情。他一再强调少数民族美术作品构成的背后支撑点是各少数民族文化,所以他特别重视田野调查,在课堂上与我们分享他的考察心得,他十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考察的经历深深感动了大家。他非常关心每位学员创作的发展方向,对画家的创作道路进行辨证的划分和详细的阐述。印象最深的是他组织的那次高研班学习座谈会,每位学员在他的引导下,都主动讲述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与学习体会,大家畅所欲言,收获良多。

  在这大半年里,高研班学员与各位老师从陌生到相知,从敬仰到耳濡目染,从心目中国到热情鼓励,充满慈爱细腻关怀的长辈,老师们给每一位学员的不仅仅是绘画艺术上的提升,更多的是为人及修养等各方面的综合熏陶。学员们亲历导师们深厚的艺术学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些都将成为我们和高研班全体学员的宝贵财富。

  二、讲座研讨,名家点评

  为了让高研班学员开阔视野、活跃思想、拓展观念和提高眼力,激发学员们的创造潜能,开班以来,美协和美术学院已邀请了曹宝泉、史国良、张道兴、刘金贵、苏百钧、王珂等多位名家到高研班讲学,涉及人物写生造型、中国人物画创作、花鸟画写生与创作等多方面内容。每位名家的讲授都精彩生动,并现场挥毫泼墨,为学员们作示范教学。在多场讲座中,名家们与学员们分享了自己的艺术创作感受与体会,并就写生与创作、艺术创作的自我认知、艺术技能与精神传达、中国画的现代转型等问题进行深入阐释。讲座之后,各位名家还针对高研班部分学员的创作初稿进行了细心点评,从构图处理、笔墨语言表现到如何突出创作主题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通过系列授课活动,少数民族学员们对中国画的创作手法、创作规律、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今后的艺术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三、观摩学习,采风写生

  首届高研班的教学安排的另一个着眼点还落在对学员们创作能力的培养,落在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也是更根本的东西。因而美协和美术学院的领导非常重视观摩学习的环节,为学员们提供各种方便,支持学员的外出参观学习,开展了各种观摩活动。如2011年12月,周秀清老师带队前往中国美术馆参观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李魁正老师带领全体学员参观京丰宾馆美术馆,为学员们讲解陈列的美术作品;2012年4月,刘秉江老师带领学员参观哈孜.买买提的美术作品展等。课后,遇到好的展览,学员们也结伴而行,前往参观学习,并进行观后交流座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在不断的观摩学习中,学员们提高了认识,充实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5月7日,高研班学员与油画、版画专业的学员在中央美协董竞成、王超两位老师和美术学院的买新民老师带领下来到了山东淄博淄川峨庄永鸿写生基地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驻地写生。三位老师和学员们同吃同住,同写生。买老师非常随和,他从写生的角度指导大家的学习,还及时集中点评大家的写生作品。认真负责的老师,浓郁的学习氛围与良好的自然环境,共同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感召力,使学员们的写生热情高涨,大家全力投入写生,丰富了生活感受,大大提高了写生能力,画出了不少佳作。

  通过大半年的学习,在老师们的辛勤教诲下,高研班学员对中国画的传统、创新与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老师们的艺术思想与艺术风格,也有了更深刻的领会。无论是绘画技能,还是创作能力方面也都有了很大提高。学员们开始以主动的意识在创作中使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在全面造型训练的基础上,学会了使用各自独特形式语言的能力,有的在探索跨技法的融合之路,有的在原有程式语言基础上向前推进,有的借鉴现代的形式语言进行创构。目前,创作班全体学员正抓紧创作,争取多出精品力作,参加高研班写生作品展、“黄胄艺术基金奖”作品展和今年年底的高研班结业作品展,展示各位学员的探索追求和研修之后的经验和成果,学员们决心以优秀的作品回报美协和美术学院的领导和老师。

  首届高研班得以顺利开办,学员们能够安心学习和创作,这都与中国美协和美术学院的领导、老师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分不开。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搞好教学,中国美协领导委派了董竞成、王超两位老师,美术学院安排了孙晓军老师来共同负责高研班的管理与教学工作。最难得的是,美协展览部杜军主任,美术学院殷会利院长、高润喜院长等也总是在百忙中抽时间到教室看望学员,指导学习。开学前夕,美术学院陈刚副院长和金老师、孙老师为了保证高研班正常开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安排最好的教室,配备最好的桌椅和画具,当高研班学员走进明亮的教室,走进干净的宿舍时都难掩心中感激之情,也更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高研班的学员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这就意味着各种不同的鲜活元素会相互碰撞、交流或融合。在碰撞与交流中,大家尽情汲取各民族间文化精华,同时深切感受到各少数民族学员间的情谊情浓于水。“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经历,牢记我们的神圣使命,用毕生的艺术创作来讴歌民族团结”成为了高研班全体学员的共识和心愿。深厚的情谊使大家深深感受到了高研班这个集体的团结与温暖,学员们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艺术上、学问上互相竞争、互相切磋,班集体非常和谐融洽,体现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良好氛围。

  高研班这一年的学习和生活是充实的,有师长的及时点拨,有学友间的切磋互补,有潜心用功的学习研究,还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各种艺术展览和研讨活动,接触了给大家任课的名家名师,结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所有这些亲身感受,真诚感动,直接经历,鲜活体会,都是学员们在研修期间所收获的,这些经历和所获取的成绩,都将使学员们终生受益,也将成为大家向前发展的坚实的崭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