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术馆15周年馆藏展的时代记忆
发布时间: 2013-02-07作者: 阅读:
广东美术馆于1997年11月28日开馆,至今已成立15周年。为纪念15年的收藏历程,美术馆特别了举办“风·雅·颂——广东美术馆开馆15周年馆藏精品展”。广东美术馆的馆藏以广东美术、中国近现代美术以及当代艺术作为收藏重点,从本次展览的“风、雅、颂”三个部分中,观众不仅仅可以对广东美术馆15周年以来馆藏精品的简单梳理和展示,更是要通过这个展览和对这些馆藏作品的特殊展示,从宏观的角度来讨论十五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结构及其在中国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据悉,广东美术馆本次展览是全国美术馆届首次超规模的大型藏品展,广东美术馆用全部展厅,展出从3万余件(套)馆藏品中精选的300余件艺术作品,其中既有以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为主体的架上艺术,也有以装置、影像、摄影、当代陶艺为主体的当代艺术。
300余件的馆藏精品中,从传统至当代、从架上绘画到装置艺术、从大型展品到雅致小作,充分展示了广东美术馆历年来的收藏局面与广东15年的艺术景观。更重要的是,每一件的藏品的背后都有一段反应广东本土文化的集体回忆,见证了跨越两个时代的印记。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在前言中就提到,15年来,广东美术馆立足本土,关注国内,加强国际交流的思路,以广东美术、中国近现代美术以及当代艺术为收藏重点,凭着对文化历史的尊重,从无到有,以独立的学术品格和收藏定位,努力承担起对艺术保存和传播的责任,为推动广东省的美术发展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颂: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的突出
在以“颂”为主题的数个展厅中,都是以 50、60、70年代的广东创作为主,反应的是当时集体主义、关心国家命运的时代特征,作品基本上呈现出他们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思想解放等方面的表达。这些作品是以广东视角和立场为主线钩沉的一部社会发展史和艺术的发展史。
这件作品是三位雕塑家合作画的中国画,可以看到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比较具有雕塑的味道。这种情况是文革期间的特有现象,因为在当时一般人都要下乡劳动,能够画画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别说雕塑或者是卖钱了。而这幅画的产生是当时广东地区有一个交易会组织了一批画家回省城画画,作粉饰社会之用。据潘鹤介绍,当时就是根据毛主席“只有人民才是真正创造历史的动力”号召,所以作品的主题便是歌颂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虽然这幅作品画得很好,却没有被当年的全国美展选上,原因则是主题不是围绕领袖题材展开。
这件作品是文革时期的典型作品,印刷量很大。当时正是批林批孔的时代,作品便是在“林彪事件”之后创造的。美术馆是从拍卖会上获得这幅作品,但在当时的拍卖现场居然没有人举牌竞拍,流派了。后来广东美术馆是以底价购得这幅作品。实际上这幅作品做得非常好,作者徐匡是我国解放后著名的四川版画家。
《小鸟天堂》是王般若在60年代很著名的一幅作品,画家是中国画研究会的主力,当时他曾与岭南画派在学术上有分歧,各持对立的艺术创作观点。岭南画派认为要创新,而王般若则认为要坚守传统。
这组作品是当时在美院附中被称为“四大小天王”的招炽挺、吾启中、陈衍宁、张绍城共同创作的。这组作品是他们附中的毕业创作,所以创作这套作品的时候他们才17、18岁,十分年轻,但是画作水平却很高。相比起的现在的年轻人,那个时代的年轻艺术家作画水平确实很高,十分值得年轻艺术家与年轻的艺术学子学习。
这幅是冯钢百的作品,他是最长寿的油画家,直至101岁才与世长辞。他最早与莫斯科学习油画,之后留学美国,回国后于广州艺专任教。他有个特别的作画习惯便是“没有模特不画”,所以在30年代有一批学现代主义画风的学生就把他轰出课室。但是他也代表了一种研究规范的教学模式。据艺术家的女儿说,当时他们画静物的时候,会做一个只有一个孔透光的木箱子;画风景的时候规定同一个时间画画,严格按照一个光源下进行练习。是一种典型的学院古典主义教学。
《我是海燕》是文革期间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幅经典之作,当时的印刷量极其大。很多国内外重要的展览都会向广东美术馆借用作品。作者潘嘉俊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也是二十多岁,十分年轻。相比于当时困难的创作环境,现在的年轻人学习条件好了很多,但是却没有如那个时代般,出现了很多经典的创造。
《鱼跃图》是一幅经典的花鸟画与文革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作品,它是曾任广州画院院长陈永锵最早成名的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收藏了。作品创作于文革期间,但陈永锵是花鸟画家,为了符合当时的时代主题,花鸟画同样也要完成反应时代生活的主题。陈永锵怎么变通呢?可以看到画的上方加了几个渔民,与当时的“科学养鱼”相呼应。实际上,从画面可以看出,陈永锵主要还是想画花鸟画,但是纯粹的花鸟画脱离当时的时代主题,没有为政治服务,没有为社会服务,文革期间很难进入去全国美展。所以艺术家采取了这样的折衷方式。
这也代表了文革期间很多画家的一种创作状态,如果不这样做,连画画的条件都没有。如果画家的创造符合文革精神,会得到相对好的作画条件,国家也会给艺术家一段充裕的时间进行创作,期间吃住不愁。当时的社会教授的工资也就四五十块钱,但有条件画画与没条件画画相差很远。
广东美术馆收藏的这幅《自嘲》是廖冰兄1999年重画的作品,当时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廖冰兄还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了一场展览,十分轰动,可能是这么久以来唯一一场要排着队进场看画的展览。
《点点滴滴记心头》这幅作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或许很普通,但是在文革期间这件作品却不普通。从人物形象上说,文革期间都是高大全、红光亮的领袖英雄形象,在文革四人帮横行的时代背景下,广东女画家李仁杰却在1974年创作了一个十分安静祥和的人物形象,整个画面充满抒情的气氛。所以这幅作品后来被评为文革期间“最抒情的画”,受到广大普通群众的欢迎。江郁之打趣介绍到,那个时候在画作看到一个美女都很难,基本上都是模式化、生硬化、男性化的女性形象,所以这幅作品的温柔宁静的女性形象确实在那个年代触动了很多人的心。文革后再看这幅作品,魅力依然不减,创作者的眼光确实很独到。
风:平民情怀和个人意识
“风”与刚刚看到的“颂”中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有很多的区别,给观众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一下子就回到现在、畅想未来。江郁之说道,如果说“风”作品当中的画家很大一部分为了进入全国美展付出很多努力,那么“颂”的大部分当代艺术家,却是对全国美展一屑不顾。从范围来说,“颂”的艺术家多集中在广东或周边地区,而“风”则以全国范围内的著名当代艺术家为主,并没有明显呈现出广东地区的当代艺术面貌。为什么呢?江郁之解释道,广东本土艺术家的当代主义运动并不算发展很蓬勃,当代艺术家相对来说也比较少。但是在90年代,当代艺术却在广州找到了它的生存空间。广东美术馆举办首届广州三年展时,整个情况是北京不能办,上海没有办,而广州则可以办。因为广州并非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再加上海外因素,所以广州政府管理还是比较灵活,只要不是在政治上太出格的东西,都能找到发展空间。所以在“风”的部分中可以看到很多来自北方一线当代艺术家的藏品,他们都是因为前来广东美术馆举办展览而留下的作品。如王广义、刘小东、张晓刚等,当时在北方,当代艺术的生存空间很有限、市场也很有限,但是来到广州后,竟然可以直接进入官方美术馆进行展览,都很兴奋。所以首届广三展的时候,大批当代艺术家从北方“拥”过来。这样也就造就了广东美术馆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收藏的机会。
《美女林志玲》可谓是一幅名作了。是刘小东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展览的时候,直接请了台湾名模林志玲到广州进行写生,在专家俱乐部里画了一个下午。而油画原作《大批判——时代》也是美术馆难得的王广义的大幅油画收藏
装置艺术《变、变、变》是广东艺术家梁钜辉的作品,艺术家已经去世。许多道同样的门被置于一个房间,置身其中的你是惊喜、是焦虑、是困惑、还是迷茫?你会打开那一扇门?敞开的门背后又有什么?会不会有一扇像童话中的随意门那样可以穿越时空?答案正在等待观众自己走进作品去寻找,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一样。
除了国内的艺术家外,广东美术馆也收藏了不少国际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如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的大型装置艺术《土地》,作品采用身体与土地对话的创作形式。一尊尊的小泥人都是广州街坊用双手捏出来,只有手掌大小,形状各异,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形态,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理想,让人体会土地的博大和厚重。同样,还可以看到美术馆从拍卖会上竞拍而来的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版画《玛丽莲·梦露》、有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亲笔签名的版画《南瓜》,人们耳熟能详的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系列版画《赛莱斯蒂娜》、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的版画《丽达的肖像》等。
雅:让人宁静的普遍性和共通性审美语言
如果说“颂”和“雅”有十分明显的年代划分,那么“雅”确实从另外一点出发,这里的作品与年代无关,因为“雅”更注重表现的是普遍的、共同的审美语言,甚至是反时代特征的创作表现。
在现场可以看到一张十分“破旧”的画作,是属于王道源的《女人体》。江郁之介绍,当时家属拿给美术馆的时候,已经是很破旧了。如果美术馆把画中所掉的颜色补齐,那么与原作实在相差太远。根据艺术品的修复原则来说,这种程度的作品只能是采取“保留现状”以及把即将要掉下来的颜色加固两个方法进行保存。这种修复与保存方式,同样使用在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上。
谭华牧曾经是30年代上海艺专的西画系主任,是当时一位十分具有影响力的画家。《风景》约创作于三四十年代,而这种画法到了50年代以后是绝对不能进入主流美术的,以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教学标准去看,当时的人都认为他“不会画画”。江郁之认为,骑士谭华牧的画,其实是极具中国味道及抒情。
苏天赐的《蒂娜》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作品,也是广东美术馆经常外界的一件作品。作品创作于1948年,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同样不走前苏联作画模式,受到野兽派主义的影响,苏天赐选择了前卫自由的手法去创作。
顶着一头银发的著名老艺术家郭绍纲老师也十分热情地客串了导览人,介绍了他捐赠给广东美术馆的作品《牡丹初放》。郭老师介绍到,另外一幅捐赠给广州美术馆的《牡丹盛开》与《牡丹初放》是同时创作的。画中的牡丹朋友的春节礼物,郭老师当时认为不用画笔记录下来牡丹初放与盛开的瞬间,实在可惜,便有了这两幅写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