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舟?王迎春艺术回顾展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 2013-05-02作者: 阅读:
相濡以“墨” 艺术人生
扶犁回望——杨力舟•王迎春艺术回顾展在京举办
他们是事业上以墨相濡的好搭档,
他们是生活上相濡以沫的贤伉俪,
他们是中国画坛上一对璀璨夺目的双子星,
他们就是著名画家杨力舟和王迎春夫妇。
2013年5月3日下午14时,作为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的重要展览项目,“扶犁回望——杨力舟•王迎春艺术回顾展”将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央文史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文史馆联合主办。
展览将展出300余幅作品,首次向公众集中展示二位美术家半个世纪的艺术探索和杰出贡献。圆厅展出他们合作的主题性代表作,后圆厅为艺术年表和主题创作的文献梳理,2号和8号厅为王迎春专厅,展出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和黄土风情系列,3号和9号厅为杨力舟专厅,展示赛马和陕北牧歌系列。下午15时将在中国美术馆七楼报告厅举行专题研讨会。
画坛伉俪杨力舟和王迎春有太多的默契,携手共度一生,共同谱写传奇的艺术人生,合作画出的经典名作,可载入共和国的美术史。
1942年,杨力舟和王迎春皆出生于山西,1957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从此,相识、相知、相爱。1961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杨力舟主攻油画,王迎春专修国画。接受新中国美术教育,吸纳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和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方法,学习罗马尼亚画家博巴倾向表现性的结构素描技法,打下牢固的造型基本功。师从刘文西先生,遵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扎根生活之源,着意实践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树立为时代而创作的艺术理想。
“文革”中,杨力舟和王迎春毕业后到太原印刷厂,从事美术普及、印刷设计工作。1969年参与北京军区筹建平型关战役纪念馆的油画创作任务,正式开始了主题性创作的艺术历程。随后又参与大寨展览馆绘画创作。在十年动乱中,他们从未泯灭矢志艺术的秉性和塑造时代人物的使命感,满怀参与新中国建设的理想与热忱,塑造出生动感人的历史场景和时代华章的典型人物。1969年起,创作油画《平型关大捷》、油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毛主席给晋绥日报编辑的谈话》(与苏光合作,1972年)、中国画《挖山不止》(1973年)、油画《汇报——给毛主席写信》(1974年),连续三年参加全国美展,声名鹊起,奠定了他们在中国画坛的地位。加之国画《如今管天又管地》(1972年)、《太行浩气传千古——朱德肖像》(1977年),从改天换地、勤劳朴实的农民劳模,到张弛有度、镇定自若的伟人将帅,画家形神毕肖地刻画不同身份的人物的气质与神采,反映了他们高超的油画、水墨写实造型能力,以及驾驭大场景的气度与魄力,也充分表现出他们深沉的家国情怀。
1978年,杨力舟和王迎春又共同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生班,有幸得到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等先生亲授,聆听和观摩石鲁、黄胄、何海霞、吴冠中等先生讲座和示范,视野开阔,思想解放,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艺术思维和形式表现。他们不懈地寻求艺术创作的新突破,深入地思考主题内容和形式技法的关系。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派绘画,受立体派、未来派、表现主义艺术影响颇深,探索中国画笔墨精神与现代构成的转换和融合。他们仍然沿着十年合作的道路,大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和笔墨语言,力求融合中西,期望实现中国人物画的新突破。毕业创作《黄河在咆哮》(1980年)荣获“叶浅予奖学金”,借鉴传统画水法,大面积留白凸显黄河之水奔流激荡的气势,从而反衬出黄河船夫急流勇进的果敢。以三联画的形式寄寓了更深广的象征意义,展示了中华民族饱受苦难,中华儿女奋勇顽强、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凝聚成生生不息的民族生命力。理论家王镛先生评论说,“预示着画家的中国画艺术从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的融合向写意笔墨与现代构成的融合过渡和转化的趋势。”
1984年二人再度联手创作中国画《太行铁壁》、《火线上的姐妹》,连环画《小二黑结婚》,斩获诸多奖项,其中《太行铁壁》更是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这是中国美术作品的最高褒奖和荣誉。画面运用斧劈刀砍的山水画笔法,将抗日军民的群像与太行山坚石浑然一体,塑成一面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以一种全新的雕塑性视觉图像,纪念碑式地刻画塑造人物形象,歌颂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坚如磐石,军民团结,抗日救国的决心和胜利信心。正如导师叶浅予先生所说:“此画用笔苍劲有力,运用宋人山水的大斧劈,把人和石融为一体,这是中国画讲究笔墨的特殊效果。”从而实现了从写实到象征和表现的转变。
2009年杨力舟、王迎春合作完成的巨幅水墨历史画《太行烽火》,被公认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优秀作品之一。《太行烽火》采用六条屏,按日寇侵入太行山的时间为叙事顺序,画面借鉴中国古代壁画的散点透视与超时空的构图方法,综合运用多年来掌握的技法语言,采取不规则几何形,抽象地分割和布局多个情节和场面,组合成为一部具有宏伟气势的、现代感和历史真实相统一的、八年抗战中的太行山根据地的风云画卷。画作拓宽了中国画材质的特性,充分发挥干湿浓淡的变化与多层次的墨色调子,使笔墨随形入神,随神达意。在用笔、用线上追求直线硬边的勾勒、斧劈皴法和剪贴抽象几何形语言相结合,运用丰富多变的墨色肌理,使画面达到刚中有柔、方中有圆的厚重的复合效果,使人物形象分离和重组,产生新的意义,构成一种具有现代审美意味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人合作的大型主题性绘画追求雄健刚毅、肃穆崇高的美学价值,分头探索则呈现出清新自然的乡土情结和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们有意识进行各自风格独立的变革与探索。杨力舟在田园诗韵黄土情与纵横逸笔追雄风中,在大写意笔墨境界中吸收西方表现主义和立体构成,在民族风情领域,发挥骨法用笔与奔放色彩,张扬豪迈气概。借鉴了立体派和未来派的构成、重叠和夸张变形手法和狂放的色彩,将黄土高坡上的淳朴沧桑、乐天知命的庄稼汉,稚拙纯真、憨直可爱的牧童村妞,以及在赛马场上英姿飒爽的草原雄鹰,飞驰如电的骏马,表现得淋漓尽致。王迎春坚持传统笔墨深厚的优长,以深山问径的执著,立体构成的画面设计和金石古风,活泼生动的笔墨情趣,彰显她对人文精神博大而深沉的关怀。她以特有的母性大爱,描绘了《桑巴舞》(1987年)、《慈母手中线》(1991年)、《薰风》(1993年)、《同在春季》(1999年)、《被屈辱的女人》(2002年)、《康巴藏女》(2008年)等,深情讴歌母爱的无私奉献,深刻揭露女性曾经遭受的苦难,充分展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样貌女性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为女性命运立言的情感立场。在水墨技法上,尝试多种的肌理效果,画面上几何切割的组合与主题性绘画的刀削斧劈一脉相承,又与西方立体派的分割构成暗合。
杨力舟、王迎春二人在“羊”的技法处理上,成为继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等之后,具有典型性代表的画家。杨力舟画羊用大笔触写出,强调笔力;王迎春用没骨画法,用笔墨的虚实来体现立体和空间,注重黑白灰节奏和对比,另用特殊技法画出丰富多变的肌理,毛的质感表现得充分而可爱,营造出一种惬意的令人向往的田园诗意。
此外,杨力舟还是造诣颇深的书法家,少时习楷,后追汉隶,有魏晋风骨、唐宋气势。常年手摹心追,涵养性情,他的行书艺术感言手卷多达十余册。行书、榜书有自家面貌,形成了大气磅礴的书风。并在任全国政协委员之时,多次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书法文化发展的提案,受到书法界、教育界、学术界重视。
黄河、太行是他们永不言倦的创作母题,也为他们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正如理论家殷双喜所言“黄河船夫的坚韧毅力,秦晋黄土高原农民的淳朴性格,太行山区抗日健儿的英雄气概,既是他们的绘画创作的题材内容和灵感来源,也是他的乡土情结与英雄崇拜的个性心理气质的自然流露和艺术表现”。观众可从中画作中探寻到他们对生命真谛的感悟,以及对艺术真诚执著的追求。
附个人简历:
杨力舟,1942年生于山西省临猗县。1957—1966年在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及大学油画系毕业。1968—1978年在太原印刷厂当美工,后调山西省文化局美术创作组任创作员。1978-1980年中央美院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生班深造,师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刘凌沧等教授。毕业后参与筹建中国画研究院。1984年任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1989年后任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馆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第五、六届副主席。全国政协第十、十一届委员。现任中国美协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顾问、院务委员、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代表作品有油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毛主席给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国画《黄河在咆哮》、《太行铁壁》、《太行烽火》、《飞动的彩云》、《黄土高坡》等;作品荣获中央美院叶浅予奖学金、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第二届解放军文艺评奖大奖、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二等奖。
出版有《杨力舟画集》、《杨力舟速写集》、《当代中国美术家王迎春、杨力舟画传》、《当代画史名家经典作品集•杨力舟卷》、《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画家作品集•王迎春、杨力舟卷》、《春舟水墨世界》等;文集《艺苑摭言──杨力舟文集》;连环画《小二黑结婚》。
王迎春,1942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1957—196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及大学国画系,师从刘文西。1968—1978年太原印刷厂美工,山西省文化局美术创作组创作员。1978—1980年中央美院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生班深造,师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刘凌沧等教授。1981—2003年曾任中国画研究院业务处长、创研部主任。中国美协第五、六届理事,中华全国青联第五、六届委员,北京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长,首都女艺术家联谊会副会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现为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名誉会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研究员,北京市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代表作品有油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毛主席给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国画《黄河在咆哮》、《太行铁壁》、《太行烽火》、《慈母手中线》、《同在春季》、《被屈辱的女人》、《金色的梦》等。作品荣获中央美院叶浅予奖学金、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第二届解放军文艺评奖大奖、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二等奖,“日本亚洲水墨画”大奖。入选全国政协举办的“当代优秀国画作品展·北京20名家”。
出版《王迎春速写集》、《王迎春画集》、《王迎春画选》、《当代中国美术家王迎春、杨力舟画传》、《当代画史名家经典作品集•王迎春卷》、《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画家作品集•王迎春、杨力舟卷》、《春舟水墨世界》等。